2025年4月末的清晨,一场跨越72小时的生命保卫战在中山马新医院住院部重症病房打响。84岁的吴老伯因多器官功能衰竭命悬一线,在该院赵才聘院长亲自诊疗并带领医护团队凭借精准判断与无缝配合,将患者从"呼吸心跳双崩溃"的绝境中夺回。这场抢救不仅展现了急危重症救治的"中国速度",更揭示了现代医学中人文关怀与尖端技术的深度融合。
8:00 监护室警报骤响:"院长,患者情况危急!4月23日晨交班时,主管医师黄嘉健的呼喊划破住院部重症病房的平静。监护仪显示:吴老伯呼吸频率飙至40次/分,血氧饱和度跌破70%,血压降至60/30mmHg,心电监护提示窦速+房早,心率170次/分。"立即启动红色预警!"1分钟内赶到的赵院长快速评估:患者意识昏迷、皮肤湿冷、面色青紫、双侧肺底布满湿啰音,当即判断为"急性呼吸衰竭合并心源性休克"。
"开放中心静脉通路!准备气管插管!"赵院长边戴手套边下达指令。在获得家属知情同意后,护理团队3分钟内完成插管用物准备。"咪达唑仑2mg静推,持续镇痛镇静""去甲肾上腺素0.5μg/kg/min维持泵入""快速输注乳酸林格500mL"——随着一条条医嘱精准落地,呼吸机参数被调整等等,9分钟后,随着黄色痰液从气管导管吸出,血氧回升至100%,血压稳定在100/56mmHg。
"立即行床旁纤支镜!"赵院长手持内镜探查发现:患者左主支气管被大量黄脓痰阻塞,当即进行灌洗吸痰。"B超团队就位!"几乎同时,超声科医师确认患者存在双侧中量胸腔积液,并了解心脏结构、左室射血分数以及下腔静脉变异度等等。这场多学科联合抢救持续4小时后,患者终于恢复意识。
01:24小时×7天的生命守望
"撤机不是终点,而是新挑战的开始。"赵院长在病例讨论会上强调。此后的168小时里,治疗团队面临更艰巨任务:患者存在心、肺、肾、营养四重衰竭,任何治疗都如同"高空走钢丝"。
"血压波动超过5mmHg必须立即汇报!"在赵院长驻守住院部的七个昼夜中,这样的精细化调控贯穿始终。4月29日清晨,当呼吸不需机械辅助、血压不需药物维持、生命体征基本平稳,吴老伯握住赵院长的手说出"谢谢"时,住院部重症病房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02:尖端技术背后的救治哲学
"这不是某位专家的个人秀,而是体系化救治能力的体现。"赵院长对病人家属和该院同事说。该病例集中应用了重症超声导向的液体管理、控制心率、强心利尿以及基于人工智能的实时预警系统。但更关键的是"三个同步"原则:
1. 抢救操作与脏器保护同步:纤支镜吸痰时同步实施肺复张,避免二次损伤;
2. 循环支持与代谢调控同步: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时联合胶体药物补充,预防代谢性酸中毒;
3. 疾病治疗与器官功能评估恢复同步:撤机后更密切关注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心肺肾功能恢复和营养支持。
03:生命的启示如今的吴老伯每天在进一步进行重要器官功能恢复。"从血氧67%到自主呼吸,我们跨越的不仅是医学技术的鸿沟。"赵院长抚着病例档案感慨,"当84岁高龄患者挺过ECMO指征边缘的危局,这证明精准医学时代更需要医者对生命的敬畏之心和坚定的持续的细致的认真的诊疗。"
专家提醒:
赵才聘院长特别指出:老年人出现气促、下肢水肿、尿量减少等症状超过24小时,需立即就医。建议高龄人群定期进行心肺功能联合筛查(包括NT-proBNP、超声心动图、肺功能检测),实现急重症早防早治。
上一篇:早晚期膀胱肿瘤的症状